连云港姑潘文化有限公司

新三板掛牌企業(yè)

首頁>資訊詳情

一鍵分享

閱讀 我們的客戶,究竟是在為什么而買單?

發(fā)布日期:2025-03-10

01

今天,我們來探究一個問題:

客戶究竟是為什么而買單?

在昨天的單仁行結尾,我說“他們所購買的是企業(yè)在特定場景下,針對特定需求的解決方案。”

這個解決方案必然包含了產品和服務的組合,但更重要的,是在特定的場景和需求下,這些產品和服務在顧客的眼里才會有價值。

那么,從企業(yè)和顧客的最大公約數(shù)出發(fā),我們可以把“特定的場景和需求”進一步凝練為一個詞:“客戶讓渡價值”。

02

什么是“客戶讓渡價值”?

我們在經(jīng)營企業(yè)的過程中,會習慣性把自己對于產品和服務價值的判斷,等同于顧客的判斷。

也就是把自己帶入顧客的視角進行體驗,然后在一個特定場景進行使用,然后判斷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非常不錯,是值得顧客買單的。

但是,我們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:每一個顧客作為一個有自主思想的“個體”,他們在每次購買行為中,都會衡量自己的成本與換來的回報,他們是有所“期望”的。

他們會去從各方面感知這種期望,這種感知,并不是靠“你覺得”,而是“客戶自己覺得”。

所以,我們在營銷學中是這么去評定客戶的:客戶是按“有限理性”行事,客戶的行為是“有意識,有理性的,但這種意識和理性都是有限的”。

也就是我們沒辦法去強拉著顧客帶入到特定的場景,按照我們的期望一樣順利產生需求,選擇購買。

主觀上強行主導顧客的意識和行為,大概率會激起客戶的理性反感,我們只能通過旁敲側擊,讓客戶自然而然的感知到我們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確實“有價值”。

客戶在感受這份“價值”的同時,也會去衡量自己為了獲得這份價值所付出的成本。

這中間的差額才叫“客戶讓渡價值”。

我們可以簡單的列一個公示客戶讓渡價值=客戶感知價值-客戶感知成本。

我們繼續(xù)拆分這個式子,客戶能感知到的價值,有四個部分:

1、使用產品過程中帶來的“產品價值”;

2、在購買和使用過程中享受到的“服務價值”;

3、在營銷服務過程中感受到員工專業(yè)性的“人員價值”;

4、品牌的社會形象為他帶來的“形象價值”。

客戶能感知到的成本,也有四個部分:

1、付出的真金白銀,這叫“貨幣成本”;

2、從接觸、選購、咨詢、下單、到最后使用產品的時間跨度,這叫“時間成本”;

3、做這次購買決策所花費的精力,這叫“精力成本”;

4、以前用別家的,現(xiàn)在換你家的,這叫“轉換成本”。

03

所以,想要讓顧客心甘情愿進入特定場景,產生特定需求,選擇我們的解決方案,還覺得很值,就必須要在這些價值和成本上做文章。

換句話來說,營銷就是要讓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,把“客戶感知價值”最大化,同時讓“客戶感知成本”最小化,這個差額就最大了。

在產品價值上,我們都知道,企業(yè)的研發(fā)、投資、設計、品控,都是為了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,但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產品價值的“可拓展性”。

怎么理解?

比如牙膏、洗發(fā)水,過去只是清潔口腔和頭發(fā),但是云南白藥就說我還可以治療牙齦出血,飄柔就告訴你,我不只是把頭發(fā)洗干凈,我還可以柔順頭發(fā)。

這就是企業(yè)通過擴展產品價值的邊界,提出自己產品獨特的“價值主張”來提高客戶的感知。

在服務價值上,最難的不是說要把服務做好,今天很多企業(yè)都在強調服務的重要性,但難得是想明白顧客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服務。

Lululemon為什么能把一個瑜伽褲賣成奢侈品?

我們來思考一下,買它家產品的顧客,想要什么呢?

一是健康,二是人脈。

我們來看Lululemon是怎么為顧客提供這兩項服務的:

Lululemon實行全員營銷的策略,但不是要求所有員工進行簡單的線上推銷、引流,而是成為KOC,也就是關鍵意見消費者,去影響那些產生消費行為的顧客。

他們要求員工必須具備專業(yè)的健身知識,要能像教練一樣給每一位顧客提供咨詢服務。

再以每一個門店為中心,通過鏈接附近的顧客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,由下向上驅動的線上社群,定期跟客戶商量,我們怎么辦一場活動。

在顧客的感受中,得到的價值就不止產品本身,更重要的是一個專業(yè)教練的咨詢服務,和一個跟自己愛好、經(jīng)濟實力相同的社交圈子。

這種“額外服務”做的好,配合著宣傳攻勢,就不止提供了服務的價值,還鑄就了品牌形象的高度,這就是顧客心目中的“形象價值”。

我可能不健身,也不怎么參加你的線下活動,但是我穿Lululemon,我在別人的心目中,第一有錢,有品位,第二有一個有愛運動的健康形象。

就像那些奢侈品一樣,顧客是以擁有他們的產品為榮的,顧客需要借助品牌給自己的形象加分,也就是增加自己的“形象價值”。

所以,形象做的好了,可能就不是“額外”,而是變成品牌主要賣點了。

特別是對于制造企業(yè)來說,我在走訪很多制造企業(yè)的過程中,都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,許多企業(yè)的產品因為模具和工藝設計在外觀上差異不大,但是顏色也幾乎一樣,都是清一色的灰白色。

我就在想,為什么我們不能把設備配色、Slogan、品牌標識,統(tǒng)一成企業(yè)的一個品牌符號,逐步去構建一個“可視化的信任體系”?

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制造美學,但是在對外展示的時候,可以去形成自己的品牌符號,讓顧客一眼就能想到這是誰的產品。

最后就是人員價值,這是很多企業(yè)容易忽略或者舍不得付出的一件事了。

其實,顧客所感受到的一切價值,最終都是從一線服務的員工身上感受到的。

如果我們能夠理解“經(jīng)營本質上就是在做投資,而且是在做一個連續(xù)性的投入產出回報的游戲”的時候。

那么,對企業(yè)來說,我們要投入的就是公司的資源、資金、人力、老板和高管們的時間和精力。

它們最應該投入到哪里去?

我們可能特別希望能走到第一線去,比如說老板親自出馬去跑客戶,把轉化率拉上來,讓業(yè)績得到提升,大家很容易看到成果,也很開心。

但實際上,對一個公司長周期的發(fā)展來說,我們想要得到的連續(xù)性產出一定不是在某一個客戶身上,而是一整個體系能夠產生連續(xù)性的回報。

所以,更優(yōu)的選擇是什么?

把時間和精力去培訓和培養(yǎng)員工團隊身上。

04

那么,在顧客能夠感知到的成本上,我認為重點是先做好3件事。

第一、減少顧客的時間成本。

我在走訪一些企業(yè)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雖然通過全域營銷積攢了很多線索,但轉化率并不高。

仔細調研就發(fā)現(xiàn),因為詢盤數(shù)量非常多,團隊人數(shù)有限,特別是做篩選和分配的客服忙不過來,他們從收到客戶詢盤到篩選、到分配給業(yè)務團隊的時間跨度,最長可以達到一個月。

一個月就基本上代表這個客戶已經(jīng)流失了,詢盤再精準也沒用了。

我們一直在強調,從收到客戶詢盤到回復客戶,進行初步篩選的時間,越快越好,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。

如果時間太長,客戶等不到回復,他的時間成本在增加,自然就會到另一家去看看。

所以,在營銷的諸多環(huán)節(jié)里,觸達之后的回復對轉化非常重要,盡可能選擇佳單這樣的數(shù)字化工具,或者是利用今天的AI進行初步回復,是很多企業(yè)提高轉化,降低顧客時間成本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
第二、減少顧客的精力成本。

也就是把顧客的決策鏈條前置,不是等到觸達之后,再去把客戶帶入到不同的場景,介紹我們的產品和服務。

而是借助于視頻化的種草內容,借助于平臺標簽和內容標簽,從不同緯度出發(fā),進行品牌、產品、企業(yè)形象、功能輸出、客戶案例、應用場景的深度植入,對顧客進行充分的市場教育,提前把品牌做深度的曝光。

當顧客先有了初步的預期和信任,再來找我們的時候,雙方的合作才會更加迅速和順利。

第三、減少顧客的轉化成本。

所謂“轉化成本”,就是讓顧客理解在選擇我們之后,對比之前,他能夠獲得什么?

這里我認為兩個重要點是“容納場景”和“突出效益”。

在場景方面,以我們單仁牛商自己為例,我們希望成為視播時代下,全域營銷的整合服務商,其實就是在降低顧客的“轉化成本”。

我們用一整套的體系和方案來解決企業(yè)在營銷的不同場景,包括大搜、短視頻、直播、TO B平臺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,就是希望用系統(tǒng)化來解決顧客在多個場景的營銷問題。

在效益方面,就是把產品技術的優(yōu)勢,轉化為用戶自身的利益,不講產品技術的專業(yè)術語,只講帶給顧客的實際利益。

在這一點上,要去了解目標客戶之前在用什么解決問題?

假如用了我們的方案,可以降低多少成本,節(jié)省多少時間,提高多少利潤?我們是怎么實現(xiàn)的?

在場景和效益方面的突出,更容易讓品牌在顧客心智中植入差異性和代表性的認知。

拆解客戶的讓渡價值,了解顧客究竟在為什么而買單,實際上也就構成了我們在營銷當中的“特定的場景和需求”,形成了企業(yè)可以去展示的“解決方案”。

圍繞著這一點,明天我們再來分析如何搭建一個能夠讓客戶價值最大化的營銷模式。

責任編輯 | 羅英凡

圖片均來源于網(wǎng)絡

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股市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

■ 免責聲明

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,為作者依據(jù)上市公司根據(jù)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、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)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;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(yè)建議,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。


上一篇: 如何構建一個真正的“客戶價值最大化”營銷模型?
下一篇: 產品好≠賣得好!技術型制造企業(yè)必補的認知缺陷